幸福的日子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
——《关于做好贫困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的提案》背后的故事
人民政协报记者 顾磊
图为张海迪看望北京丰台颐康养老照护中心残疾老人
自2008年就任中国残联主席以来,张海迪每年都要到地方调研——走进贫困残疾人家里,来到重度残疾人的炕头,跟他们亲切交流。正是因为张海迪了解这个群体真实的生活状况和需求,她提出的许多真知灼见推动了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权益维护等问题的解决。
2019年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联名34名全国政协委员,提出了《关于做好贫困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的提案》,呼吁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贫困重度残疾人托养问题,出台相关制度,加大支持力度,为有需求的贫困重度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该提案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被全国政协评选为“2019年度好提案”。
这件提案,不仅源于长久的观察与思考,还源自田间地头的扎实调研。近期,张海迪接受记者专访,讲述了背后的故事。
贫中之贫
这些年,重度残疾人托养问题一直是张海迪的牵挂。我国有8500万残疾人,重度残疾人有2500多万,其中有托养需求的近千万。
来中国残联工作12年,张海迪去过很多贫困残疾人家庭看望和调研,看到一些重度残疾人的生活状况,她非常难过。
“他们大都没有生活能力,有的没有亲人,有的常年躺在炕上,见不到阳光,没有护理条件,肢体萎缩,生活质量低下。有的家庭成员因为要照料重度残疾人而不能去干活打工,家里真的是困难加贫困。”张海迪说。
每次去地方调研时,张海迪都能看到迫切需要托养服务的残疾人。比如,河南省上蔡县大路李乡肖里侯村三组的侯昴蛋是肢体一级残疾人。入住重度残疾人托养中心前,他的家庭特别贫困。他出生后就患了脑瘫。10岁时,他的父亲不堪重负出走,从此杳无音讯。母亲每天照料昴蛋,无法外出干活,家里没有收入,陷入困境。
“照看一个人,拖累一群人,致贫一家人。”这是很多重度残疾人贫困家庭生活的写照。一些家庭成员因为照护重度残疾的亲人而失去劳动创收的机会,他们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张海迪在提案中写道:“社会化托养服务是重度贫困残疾人及其亲属最现实、最迫切的需求。”
2016年,上蔡县残联帮助昴蛋入住栗庄重度残疾人托养中心,他的母亲当上护工,一个月有2000元收入,生活有了希望。在托养中心,房间有空调、被褥、电视、无障碍卫生间,还有一日三餐。一些入住重度残疾人托养中心的残疾人和亲人都说,生活有了盼头。
好提案往往来自长久的思考和行动。几年来,张海迪多次在全国两会上呼吁建立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和托养制度。“这是重要的民生工作,是关乎千家万户的问题。这也是帮助残疾人脱贫的基础工作,做好重度残疾人托养工作,能解放很多家庭,解放更多的劳动力,提高重度残疾人和家庭的幸福感。”
“我们的8500万残疾人生活在各个地方,每个人都有痛苦,每个家庭都有困难,我们要帮助每一个残疾人,幸福的日子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我们要把残疾人的苦痛挂在心上。”张海迪说。
实地调研
2018年2月,张海迪到河南省驻马店市调研,了解重度残疾人托养工作。
当地利用乡村卫生院(室)等房屋资源,建成乡、村残疾人托养中心,中心统一设计了宿舍、医疗康复室,配备了多功能护理床、轮椅、康复器具等医疗设施,每个乡级托养中心入住30位残疾人,村级托养中心入住10人,明确规定托养对象必须是本地建档立卡贫困户、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托养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从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选聘护工护理残疾人,每月工资2000元。
目前,驻马店市已建成107个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中心,入住重度残疾人2022名,为重度残疾人家庭提供稳定增收岗位2000多个,解决了农村残疾人照护和残疾人家庭经济收入来源问题。
“这项工作的开展做到了‘托养一人,解脱一家,脱贫一户’,不仅提高了残疾人生活质量,也解放了家庭和生产力。”张海迪认为,这是脱贫攻坚的一个课题。
张海迪告诉记者,还有很多地方也对残疾人托养工作进行了探索。比如,重庆市奉节县出台了《奉节县贫困家庭失能人员集中供养救助办法》,建设养护中心对贫困失能人员实行集中供养。山东省聊城市实行邻里互助护理,通过居家护理和集中托养两种方式,帮助残疾人解困。
“这些做法都应该总结经验,因地制宜地推广,并且做到可持续发展。”张海迪介绍,2019年11月5日,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驻马店的重度残疾人托养模式被作为中国脱贫攻坚进程中社会保障兜底典型经验向国际社会展示,并入选“全球减贫案例”。
实地调研为建言献策提供了坚实支撑。2019年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做好贫困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的提案》,指出了托养工作面临的主要难题:“目前仍有一些贫困重度残疾人无人照料、无力照料,存在出行难、就医难等问题。许多成年精神、智力残疾人和重度肢体残疾人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亟须托养照料。贫困低收入地区还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托养服务,很多贫困重度残疾人、一户多残的贫困家庭即使‘脱了贫,也解不了困’。”
张海迪建议,在地方探索经验的基础上,民政部等部门应尽快出台贫困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制度,并从精准对接需求、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加强监督与落实等方面给出了具体建议。
“面对贫困和重度残疾人的明天,面对我们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的问题,我们必须创新探索,做好民生工作。”张海迪说。
好的开始
《关于做好贫困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的提案》提出后,相关部门很重视,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贫困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料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2019年5月,民政部、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务院扶贫办、中国残联联合印发《关于在脱贫攻坚中做好贫困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工作的通知》,提出各地要整合资源,因地制宜,为有需求的16岁以上,不符合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条件的贫困和低保家庭中的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开展社会化照料护理和托养服务。该通知的出台,对于深入开展贫困重度残疾人养护照料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2019年8月,这五部门联合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各地把做好贫困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工作,作为残疾人精准脱贫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项重要任务,建立民政和残联牵头、相关部门协作、社会力量支持、残疾人及其家庭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大资金保障力度,加大对贫困地区的倾斜力度,动员和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做好这项工作。
2019年6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还发布了《就业年龄段智力、精神及重度肢体残疾人托养服务规范》国家标准,促进残疾人托养服务行业沿着规范化、制度化、专业化服务的路径发展,为残疾人提供更高、更优、更精的托养服务,改善残疾人生存发展条件。
截至去年底,山西、安徽等14个省份都出台了开展贫困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的政策;河北、吉林等地开展贫困重度残疾人照护情况调查摸底工作;重庆投入市级资金7300万元,推动建设8个失能贫困残疾人集中供养区域性中心;陕西明确由民政厅从2020年起从福利彩票资金中列支专项资金,用于贫困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云南和甘肃要求在实施残疾人托养补贴项目和阳光家园计划项目中要优先对贫困重度残疾人提供托养照护服务,并积极推动各社会机构开展贫困残疾人照护服务。
张海迪相信,这些实实在在的工作,一定会为残疾人带来更多福祉。提案的办复是一个好的开始,她对残疾人事业工作者也提出了要求:“各级残联的同志们都要深入残疾人家庭,倾听他们的心声,懂得他们的渴盼,全心全意帮助他们,这是千万残疾人走向美好生活的根本,也是残疾人组织存在的意义。”
社会力量
不久前,中央电视台报道了辽宁丹东孤寡残疾老人刘宝俊的新闻,去年他因脑溢血,半身瘫痪,生活无法自理,身边却没有人照料。这时,同村热心乡亲姚增真来到刘宝俊床前,他每天帮刘宝俊做饭、收拾卫生、帮他做康复锻炼,到现在已经照顾刘宝俊10个月。
“在残疾人事业发展中,志愿服务是重要的社会力量。”张海迪说,也是不久前,媒体报道了长沙70岁老人彭连清42年照顾脑瘫弃婴的新闻,老人家那么善良,那么不容易,她看到后特别感动,要求有关同志与地方残联联系,一定要尽快想法为丹东刘宝俊和长沙脑瘫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她认为,残联有责任协调相关部门共同推进建立托养服务制度,使更多有需求的残疾人得到托养服务。
张海迪认为,社会力量是残疾人托养服务的重要补充,对于增加托养服务供给、丰富托养服务内容、提升托养服务质量和水平、发展托养多元化差异化服务具有重要意义。比如,河南省驻马店市在保障托养中心正常运营中,积极引导社会公益组织、志愿组织、经济组织等奉献爱心,共同参与托养工作。财政局设立专门账户,接收社会各界慈善捐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提案也建议,充分利用乡村养老机构、福利设施、医疗机构、农村集体闲置资源等,通过政府补贴、购买服务、设置公益性岗位等综合措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贫困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
“下一步,中国残联将协调相关部委,落实好相关政策,进一步鼓励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参与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改善残疾人托养服务基础设施条件,增强公共服务提供残疾人托养服务的能力,积极为残疾人接受托养服务提供便利条件。”张海迪说,“我们要千方百计帮助残疾人解决困难,让生活好起来。”
文章转自:中国残联,如有侵权,请联系13393332304删除
所有评论2条